当前位置:首页 > 生财有道 > 正文

山科智能水表(山科智能)

人工智能最具典型意义的应用,就在于医疗领域。

Remebot:探索生命禁区的奥秘

以2毫米的微创,进入大脑这一“生命禁区”,抵达病灶靶点,定位精度达1毫米,通过其精确的导航定位,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术式,平均耗时30分钟,术后观察三天即可出院……

Remebot作为我国18年自主研发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经历了15年的临床探索和6次产品迭代,先后治愈上万名患者,无论在技术还是应用层面,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Remebot 由“脑”、“眼”、“手”三部分组成。计算机及软件系统是“大脑”,手术规划软件负责合成患者头颅的三维模型,方便医生观察病灶,进行手术规划。机械臂像“手”,负责定位医生规划的手术位置,精度达到1mm,同时还是多功能手术平台。摄像头则像人的“双眼”,可实时捕捉机械臂和患者的位置信息,确保机械臂按手术规划路径运动到指定位置。

Remebot产品初衷—刘达博士演讲摘录

“1998年,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导师研发医疗机器人了,这么说起来我们的技术也算是跨越了世纪。从读博到留德再到归国,虽然在这个领域浸润十几年,但之前我其实没有很明确的一定要创业的想法。直到前几年,自己快到了不惑的年纪,当时还在高校教书,有段时间身体不太舒服总是生病。你知道人生病时候躺在床上就很容易胡思乱想或者感悟人生。当时就想,下半辈子自己要干什么呢?如果还当老师搞科研,我都能看见20年后自己的生活是什么状态。那段时间里,越想越不甘心,犹豫了很久,决定试一试,赌一口气。

为什么说赌口气?因为早些时候医疗机器人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新兴技术,至今很多人也不太了解,始终有人质疑,认为它是没有用的。在上世纪末我们刚开始推出这项技术的时候,也有医生认为这是作秀,根本无法广泛应用到手术中。

有时,人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总有种天然的恐惧感或排斥感,更何况当时机器人这个概念都还比较科幻,而医疗机器人与当下的医疗技术又产生了较大差距,让人不敢相信它的效果。

展开全文

其实,我们的医疗机器人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很长的孕育过程。最早是由我的导师——北航的王田苗教授与海总田增民教授从1995年开始研发,1997年完成了第一例临床手术。这在当时还入选了全国十大医药科技新闻。

在初期研发这项技术的时候,作为技术人员,我跟了2000多例使用医疗机器人的神经外科手术。很多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我是亲眼见证的。有的比如脑囊肿、脑出血、帕金森病几乎是立竿见影,这对我的触动很大。田教授与我们持续合作了十多年,就是因为他坚信这会是个革命性的技术。

举个例子来说,最早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报道过田教授借助我们机器人治疗的一个小患者,是颅咽管瘤,囊液压迫了视神经,导致孩子看不清楚。普通的解决方法是开颅把肿瘤取出来,但这种瘤很容易复发,取出来之后,它还可能会长。大家都知道,开颅手术对人体的损伤是很大的,不可能经常做。那复发时患者怎么办?医疗机器人的好处就是微创,可以直接对患者的脑部穿刺,将囊液抽出来,一抽出来,患者的视力就可以有所恢复。就算真的复发,再做也没有问题。这个对于患者而言意义很大,因为他们生理、心理上的压力都会减少很多。

说到底,技术是冰冷的,但创业这件事的核心是人,而人是有温度的。一项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与研发者的出发点有很大关系。如果出发点是纯功利的,就是为了赚钱,那么这个技术有可能就停滞不前了,甚至走上一味捞钱的低端路线。

山科智能水表(山科智能)  第1张

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初心要从18年前的一件事说起。那时读博士,在发生这件事之前,其实除了顺利毕业以外,我没有太多其他想法。那是我接触医疗机器人的初期,有一次,一位70岁的老人上了手术床,做了局部麻醉后,我正调试设备的时候,老人忽然紧紧的抓住我的手,说:医生,一定要救我命啊!原来他误把我当医生了,因为我们技术人员跟医生穿着一样的手术服。但这一抓,让我与他在心理上突然建立了联系,进而好像跟所有的患者建立了一种联系。在那样的场景下,那一瞬间你就会感受到自己责任很大,也能明白技术的意义在哪。

在Remebot,团队里很多成员也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今年的一台脑出血手术,为了留存资料,除了技术人员之外,还有名年轻同事在现场拍摄视频。患者也是个老人,术前他的左半边肢体几乎失去了运动能力,局部麻醉后,医生借助机器人用微创的方式把血抽出了一部分,患者左腿立刻就能抬起来了。这个强烈的前后对比让在场很多人都感到激动和振奋。

山科智能水表(山科智能)  第2张

其实做医疗的人,多少都怀着些对世界的善意和对生命的敬畏。拍摄现场这名年轻同事当时手里拿着相机,大家欢呼的声音全都被录了下来。这些在手术现场产生的震撼力和成就感经历过一次,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正因为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这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我们才能凝聚在一起做一份事业。

在过去十几年间,我们一直在更新产品,以达到更精准的定位和更便捷的操作。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做到了第6代,可用于脑出血、脑囊肿、帕金森、癫痫等十二类近百种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而最早主导医疗机器人研发的田增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十多年来累积完成了两万多例机器人辅助手术,直接证明了这种技术的临床价值。来自医生和患者的肯定,是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RemebotCEO刘达简介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本科,北航工学硕士博士,德国医疗机器人博士后,博士阶段就开始研发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拥有18年医疗外科机器人的研发经验,其研发的机器人实现了国内第一例微创伤神经外科手术,国内第一例远程机器人手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生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医疗仪器学会理事,国家高技术计划“863项目”核心骨干,ISO/IEC JWG9 Medical Robot中国委员,制订国内首个行业标准。

Remebot参与“医诺千金”公益项目

“医诺千金”公益项目是由Remebot股东胡海泉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旨在协调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从资金支持到医疗资源救助的全方位帮助。

“‘医诺千金’公益项目可以通过明星、媒体的宣传,解决患者就医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其实现精准就医。”刘达博士表示,“这个项目我们会持续地做下去,救助更多不同病种、来自不同地区的条件困难患者。现在,加入的爱心企业越来越多,捐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我们希望能发挥医疗企业的优势,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