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之道 > 正文

张伟生 正畸(张伟生)

金中浩书法艺术赏析

【艺术简介】

金中浩,1948年10月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现任吉林书法家协会顾问、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吉林省书画院院长、白山印社社长、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吉林省书画院副院长;原吉林省政协常委、原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刻字艺术委员会主任。

自幼在父亲(曾师从上海汪洵先生)教示下,从唐碑入手,数十年精研书法,法乳魏晋,出入秦汉,真草隶篆诸体皆备,融碑之凝重、帖之灵动于一炉,雄深雅健、恢宏宽厚、质朴中和、纵横潇洒。且兼善篆刻。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事,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从事影视字幕美术设计20余年,创作了300多部(集)影视剧字幕,主要有:《开国大典》、《百色起义》、《重庆谈判》、《人到中年》、《吉鸿昌》等。作品为国内许多文博单位收藏和镌碑。多次担任国内和省内书法展事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担任过十余部辞典、作品集的顾问和编委,主要有《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等。

展开全文

1986年参加由长春市文联主办的《段成桂·许占志·金中浩·袁武书画联展》;1989年获吉林省自学成才奖;1998年出版《金中浩书法集》;2004年出版《金中浩墨迹集》;2009年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金中浩卷》;2010年重新再版《金中浩书法集》(彩印版);2011年8月于台湾台北市参加《两岸六家(张大卫·陈皇铭·金中浩·徐梦嘉·林胜钟·凌亦文)书画展》;2011年10月于苏州市图书馆参加《姑苏情——吴善璋·席时珞·张伟生·金中浩书法联展》;2014年9月于吉林艺术学院举办《胸中浩气—金中浩从艺六十年作品展》;2014年11月于上海图书馆参加《情系上海—海内外著名书法家邀请展》。

字如其人,书乃心学

—— 读金中浩书法有感

中浩早就该出书法集了,有很多后来者当仁不让,都捷足先登,甚至出了几本了,中浩显得拘谨,与他个性不事张扬有关,我从长影与他共事,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他出集子,我理所当然该写点文字,只是我终究是门外汉,雾里看花,未必中肯。

我与金中浩有缘,他1976年考入长影字幕组,写的第一部故事片字幕《雁鸣湖畔》,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我电影的处女作。他在长影工作二十余年,设计了很多影视字幕,印象最深的是《开国大典》,我是该片的编剧之一。他1997年调入吉林省书画院任副院长,我1990年调入吉林省作协,后来作协与文联合并,我们又成为一个单位的同志。

我在长影总编室时离字幕组很近。字幕组是全厂闻名“藏龙卧虎”的老大难单位,“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阴云笼罩,字幕拖期影响影片送审的事时有发生。后来听说字幕组新来一位“后起之秀”,听名字,还以为是朝鲜族,后来知道是上海知青,下乡到延边的安图县,是那里很多长影的下放干部推荐,经考试来的。那时长影招人绝对不讲后门,以才取人。金中浩的书法全靠自悟,他勤勉刻苦,厂里保卫科的同志夜巡时,总是看到他,他几乎每晚到厂里字幕组“打夜班”,往往深夜回去。除了写字幕外,大都在研习书法,镌刻印章,读书做笔记等。

他靠自学,读完了他自己规定课程、设定标准的“书法大学”。1985年,他与周昔非先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理事,那年,他才36岁。而周昔非是一位书法大家了。长影每年春节大门、玄关要挂大红春联,工会一般找我撰写联语,要根据当年的形势自撰,书写者往往找中浩,因为他年轻没有架子,好求。也因为他的功底好。如果我因公出差和后来调出长影,则中浩自撰联语自己写。三米多的长联,三米多的横批,斗大的榜书,气雄力遒,浑朴厚重,引人注目观赏,有了他最初的“粉丝”。金中浩认真负责,他承担《开国大典》字幕设计制作,时值“六﹒四”风波,又是国庆50周年献礼片,字幕多且修改频繁,前所未有,完全打破生产常规,字幕周期长达三个月,困难重重。

他任劳任怨,攻坚克难,完成了任务。由于他忠厚朴实,沉着稳健,善于协调错综复杂关系,与摄制组合作得很好,所以找他写字幕的越来越多,赢得良好口碑。后来他担任字幕组组长,再后来任独立的字幕、技巧印片车间主任。他把“老大难”单位管理得井井有条,把每人工作数量,质量与收入分配挂钩,调动了大家积极性,平息内耗,赢得了上下好评。靠着谦和宽厚的为人处世之道,得到了厂内和书法界的尊重和推崇。1997年,他被调往省书画院任副院长,成为了专业书法家。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欧美无中国书法,但有“笔迹学”,属心理学分支,核心观点是“手写实际上是脑子在写。”殊途同归,都发现并承认“字如其人”定律。书品与人品的关联性、统一性毋庸置疑。我们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写得一手好字,并不能得到同行的钦佩。只有其品德、学问、修养等字外因素提升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使人折服的力量。

中浩的书法在社会声誉日隆,有其内在动因。他的家世、经历、文化背景、人格、理想、志趣、学问、修养、审美价值观等综合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自幼在父亲教示和启蒙下习染翰墨、耳闻目濡,潜移默化,才显示出他早慧的天赋和童子功;中小学时期的偏爱文科,嗜读小说,品学兼优,文革时大量研读文、史、哲、大量的书画实践,才奠定了他的人文素养、情怀、书画视野和基本功力;下乡到东北,经受过黑土地上艰苦生活的磨练,感受过关东淳朴、善良的民风,才造就他厚重、豪爽、刚毅、质朴的气质和品格;由于南北两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陶冶,才使他兼具北方的雄强、豪迈、宽厚、朴实与南方的灵秀、聪慧、精细、典雅之书法风格特征。成就了他的“南人北相”;他的灵气、气质,思维缜密承继了南人的遗风而其刚劲的书法却又有北方的雄浑质朴,二者融合实属不易。在长影这所“艺术大学”从事字幕美术设计工作二十余年,在实用性的美术、书法领域里勤奋工作,工作中学,学以致用,学与用结合的漫长影视艺术实践,使他获得了较强的艺术感受和领悟能力,形象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书法、美术方面的审美修养、表现技巧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没有那么独特而丰富的人生历练,没有他自强不息的修炼功夫,就不能有今天的成就。

刘熙载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也无所也宜矣”。书法是心灵的科学,书迹是灵魂的折射和写照。除了书法技巧层面的能力和水平外,最终取决于灵魂和内心世界的锻造、修炼、升华而达到何等的境界和高度。中浩深谙此中三昧。他尝言:学书法须高天赋、厚仁德、深功底、博见识、慧眼力、善取舍。我理解,书法心学无非“德、识、才、学”四者。德与才,“德者才之主”;才与学,应以学为主;学与识,应以器识为先。

故刘熙载又说:“书可观识,书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识之高下存焉矣”。中浩的书法造诣,在于他自幼的天赋、家学渊源和尔后大量的书写实践,对传统学习的深度和开拓的广度确实占了相当优势,但仅此是不够的,由于他敏锐独特的洞察力,博闻强记的形象记忆力,在他“器识”的指导下,大胆地取舍,即在临习中鉴别,淘洗,比对,筛选,汲取其有用成份。王羲之为代表的帖学和郑道昭为代表的碑学是两大体系,两大高峰。他对这两大“主根”作了精深研习,积累了扎实丰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与古人对话,长期的磨合中,不断探索、验证、总结、贯通、提纯。成功地将古人的技法、神韵与自己的艺术个性巧妙地融会在一起,将古神化我神。

中浩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善于融南北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于一身;镕北碑之凝重与南帖之灵动与一炉;汇古典精华和现代审美诉求与一体。在博涉善取,镕古铸今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巍巍“城墙”:雄深博大、恢弘宽厚、质朴中和、纵横潇洒。他不追求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也不故弄玄虚,更不装腔作势。他的书风源于他真实的内心。他以布衣自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的座右铭是“谦、和、朴、诚”。他创造的境界是“既雕既琢、复归于璞”,雅俗共赏。群众喜爱,行家也称道,所以“粉丝群”较庞大。有人撰文称他为“书法仙手”,惊诧于他拿出一些书法经典,随手变化,举重若轻,多变且善变,难以置信他既保持原作的神韵,又依此作基础演绎出众多面貌,比原作更好欣赏,接受,叹服他出神入化的身手。古有“爱屋及鸟”今有因爱其书而对其人推崇备至者。然而,人不能“得道成仙”,何来“仙手”?

中浩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坐着谈,何如起来行”?挥毫创作自不待言,坐而论道,讲学授业,凭着他的 坦诚,睿智、通达、干练、在书法教育、理论、书法活动的组织和出版等领域、都显示了多方面的才能。他的学生在感言中几乎一致地说到一点:跟金先生学书法,首先是向他学到了如何做人。前人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始信不妄。

中浩已年过花甲,艺术进入了成熟期,在书坛愈发凸现其难能可贵的价值,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受到人们的赞誉和广泛认可,当在情理之中。衷心祝愿中浩宝刀不老,心手两畅,多出佳作,为繁荣我省书坛作出更多贡献。顺便说一句,中浩篆刻功夫也是一流,我求他为我镌印几方,字好,可惜我的石料不精,虚耗了他的精艺,他答应我备好石料时再为我刻几方,我正寻觅着,一笑。

愿中浩的字气贯长虹。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张伟生 正畸(张伟生)  第1张

张笑天

2011年7月12日

张伟生 正畸(张伟生)  第2张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