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财有道 > 正文

悉成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投资官张云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创投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重大经济的决策,对形成新的经济业态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长江经济带提出遵循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向,采取保护为主的发展策略,在发展期间重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质量,进而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构建高质量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奠定方向。

长江在生态领域的独特性决定其在发展上的特殊性。长江经济带在发展期间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与深远性,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列入首位,以此为前提合理利用长江生态资源发展经济。基于此,绿色发展应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主旋律,通过有效措施将上中下游协调成有机整体,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健全的交通保障,构建协调的交通体系。通过有效措施构建通畅的长江水脉通道,将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进行整合纳入统一的交通体系中,打造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立体交通走廊,为经济发展提供交通支持,构建黄金水道为经济要素的流转升值提供途径。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基于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发挥创新潜能,通过创新带动区域发展。针对经济发展暴露出的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等问题采取解决措施,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公平公正的发展秩序。基于沿江三大城市群资源禀赋现状做好协调沟通,引入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符合地域特点与城市现状的发展路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发展悬殊问题可以构建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作为解决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带动沿岸地区的发展,形成协调发展体系,缓解各地区存在的发展差距问题。

长江经济带需构建市场一体化建设才能将各区域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实现融合发展部目标,为市场定下有序、开放的发展基调,满足资源流动对市场环境的要求。构建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将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各要素的最大利用价值;制定规范的运输市场,实现跨区域运输的一致性与规范性;构建标准的投融资机制,实现金融为经济发展赋值。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构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将各项工作与决策进行落实与推动。遵循中央提出的理念,省进行统一规划,市县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科学与高效地机制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规避自身存在的劣势,更大效用地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城市与地区的发展潜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展主体:形成协同治理体系。发展长江经济带不是当地政府与国家的责任,这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各方力量都要参与其中,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的环境治理体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作为参与主体,社会组织与公众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要有长江大保护体系作为保障,所以构建科学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企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坚力量,可通过具体的法规政策明确在环境保护中企业的责任与义务,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摒弃落后产能,形成绿色发展格局;企业要遵循相关生态法规,具有守法意识,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迁移有污染的企业,消除长江沿岸的污染源,保持人清、土地清、设备清,杜绝长江沿岸被再污染。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的特点,可为政府、企业与公众传递信息,所以要重视自身的信息传递链作用。将长江经济带发展蕴含的意义进行广而告之,及时向社会宣布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胜利,让全社会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思想与行为上对公众与企业进行正确引导。公众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其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生态环境保护直接面对的全体。要充分发挥公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性,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创新性,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公众具有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后,才能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发展方法:正确把握五大辩证关系。辩证思维能够以科学与客观的角度分析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进而发现问题并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案,要科学地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克、摒弃落后产能与培育新产能、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这几类关系,只有对这几类关系有清晰的认知才能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与正确的理论。整体推进与重点突间的关系需要以辩证思维来理解分析,从全局角度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于长江流域系统性与生态系统整体性分析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从整体角度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根据梳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发展路径、制度保障、工作方向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各方面的工作,要将这些工作整合成有机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为发展长江经济带提出新的方向与路径。发展路径提出的不搞大开发并不意味着杜绝一切的开发行为,而是规避存在破坏性的开发,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发展经济。保护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坚持二者统一才能维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因保护环境而拒绝经济增长,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要在发展中平衡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科学看待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底线思维贯彻一致的发展方向与方针。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长期性与系统性工程,不可操之过急。顶层设计可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制定科学的总体谋划,将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归于其中,设计出具有长远性与时代性的发展路线,坚持钉子路线一步一步稳定发展。

对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产能的关系有清晰地认知,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构建符合现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动力,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效率、速度以及可持续性。培育新动能要以竞争优势作为切入点,破除旧动能是首要需解决的事,为经济发展赋予新的动力。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创新性,通过改革创新与新动能为经济发展赋能,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发展的累赘,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看待自身发展与系统发展间的关系,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统一的高效经济体。长江经济带共涵盖11个省市,其中各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水、产、路等方面发展不均衡。基于打造有机的高效经济体目标,需将各城市融入城市群中来思考与发展,不能将城市自身发展隔离开来,在协同发展中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确定大环境下对自身有利的发展路径,规避同质化发展问题,通过错位发展方式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协同发展实现自身发展。

行动需以理念为方向,理念为行动提供保障。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则遵循新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在建设中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创新发展,在具有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的条件下,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便利,所以可通过创新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能力,打造全国典型的创新驱动带。摸索适合的创新路径,为长江经济带提供绿色内增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区域创新接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长江经济创新发展带增强在国内及国际的竞争优势,创新独特的长江创新走廊。围绕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分布情况构建科学的机制,为各要素流通提供平台,实现区域均等化发展。采取区域人才储备与开发战略,构建满足地区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将科学家、技术工人、工程师等都纳入其中,营造公平、和谐、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重视企业家精神的渗透与培养,进而构建创新型社会。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需以协同发展作为内在动力。长江沿岸各地区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在整个区域内的定位,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提供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可解决区域发展存在的限制,构建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新格局。黄金水道的建设可提高交通优势,同时做好港口转型升级、输运体系优化等工作,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要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优势,将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利用原有优势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加强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加快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扫除市场发展存在的阻碍,为技术、资本等要素流通提供平台与优化配置机制。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弥补劣势,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与高效性,将创新作为首要赋能手段。构建跨区域创新合作联盟,为协同发展提高媒介和平台。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定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机制推进长江沿岸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快“三水共治”工作的开展进度,快速高效治理长江水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前提,摒弃一切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行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可以产业绿色转型与共抓大保护作为具体途径,具有优势的地区可率先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与节约资产的发函模式,深入落实“化工围江”治理工作,解决企业污染问题,通过引入新技术与设备替代高污染的生产线。构建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制定一体化发展决策机制与资源机制,明确相关主体的具体责任,规避通过地区管辖权钻法律漏洞的行为。绿色发展是开展任何工作绕不开的前提,发挥自然资本价值推动经济发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

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悬殊问题可采取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措施,这是多种路径选择中较为实际有效的选择,也同时将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在建国后及改革开放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悬殊问题始终存在,这是我国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避不开的难题。我国区域经济系统发展在落实期间受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过大限制,这是因历史与现实因素导致,二者发展差距并未因时间推进而缩小反而越来越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悬殊不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会影响社会的平和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会产生回波效益。瑞典学者卡尔·冈纳·缪尔达尔(KarlGunar Myrdal)提出,经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可得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回波效应概念,该概念可理解为经济发展地区会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加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总而言之,经济发达地区会吸引到更多的技术、资本、人才,这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优势,而经济落后地区因发展要素流通至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会越来越低,这会产生下降循环累积过程。由此可知,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会吸引西部地区的技术、资金与人才,这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源,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也会因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悬殊存在隐患。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为各省市生产要素的流通提供平台,通过经济互补发展本土经济,充分利用地区经济优势,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如果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会存在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各地发展存在矛盾冲突。地方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会出现市场封锁及贸易壁垒等问题,而地方政府权力和利益趋向的变动会进一步限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封锁与区际贸易壁垒导致各地区独立发展,缺乏对其他地区生产要素的引入,不能发挥自身的比较利益优势,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

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悬殊问题是限制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推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会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的矛盾加剧,甚至威胁到祖国的和平统一。经济矛盾如果长期存在,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只剩下战争这一途径,美国内战就是典型案例。美国进步主义史学家提出,纵观美国历史可知经济利益引发多次矛盾冲突,而最终冲突的解决方式即为战争。基于此,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一定要解决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悬殊问题。

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存在多种解决方案,但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则是符合现状且存在有效性的措施。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主次,在对问题有充分了解的情况才能更后地解决问题。

在分析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水平悬殊问题时,可从地带划分角度来看,长江流域下中上游覆盖区域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相对应,长江横穿我国东中西部;同时,长江流域覆盖面积在我国国土面积中占比41.39%,耕地面积占比36.07%,人口占比42.44%,2010年创造的GDP在全国中占比40.94%;这说明长江流域可看作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的缩小版。针对这一情况,建设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解决地区发展水平悬殊问题存在现实意义,而解决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则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过大问题也能得以解决。所以这一举措存在独特的优势。其一,长江水运能力要强于黄河等东西向的河流,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三峡工程则进一步提升了长江的水运能力。其二,基于地理层面可知长江流域位于我国中部中心地带,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南北经济的过渡区域,兼具南北经济的发展特色,存在各区域相互渗透影响的特征。长江流域发展情况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一体化的实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区域新增点,同时肩挑东西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可将区位优势整合,通过点线面的对外推进和扩张,助力我国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已是我国重要经济区,其中下游区更具有代表性。近代后,中国非主动的对外开放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航运业、铁路交通、电等行业基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改革开放战略后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在此背景下越发规范与统一。

长江航运为上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运输条件,满足流域经济发展必需的交通运输要求。基于长江干流角度分析,其具有巨大的水运货运量,并且保持较高的增速,水运客运量在长江干流各地区的发展趋势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保持快递增的发展趋势。

我国具有丰富的能源禀赋,其中水能蕴藏量在世界排名第一,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在世界排名地位,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量也在世界排名前列。结合长江流域实际情况可知,青海、四川与重庆的天然气储量最多,在全国总储量中占比27%;位于上游的云南、四川、西藏的水资源储量较大,其可开发量装机容量对应为2004 万千瓦、11000.4 万千瓦和10193.9万千瓦,在全国技术可开发量中分别占比22%、20%、19%,包揽全国前三名;位于上游的省市具有丰富的能源,其其中煤炭储量在长江流域总储量中占比68.6%,相对来讲下游水利资源、煤炭储量较少,在全国总量中占比3.6%、4.2%,即便如此下游依然为我国经济增长极之一,存在较大的能源需求。纵观各地2020年远景规划可知,下游地区人口总数要控制在21981万人范围内,其中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分别对应1600万、5200万、8031万、7150万。

学者朱成章通过研究发现在2020年,上海、浙江、江苏人均用电量达4700千瓦时,这是被归为第一类地区的城市用电情况,安徽则为3800千瓦时,这是被归为第二类地区的城市用电情况,由此可知长江下游地区在2020年的总用电量约为9.68757 千亿千瓦时。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下游地区存在较大的能源需求,并且需求量会持续上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可基于此达成能源合作,这符合客观发展现状及实际发展需求。国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西电东送”发展战略,为各地区发展提供电力能源保障。根据四川省电力公司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可知,仅在2007年,四川省共向外省市送电总量达24.11 亿千瓦时,其中包含水电与火电,分别对应17.24亿千瓦时、6.87亿千瓦时,送电区域分别为长江下游的华东电网、长江中游的华中电网、重庆市,分别送电4.17亿千瓦时、13.62亿千瓦时、6.32 亿千瓦时。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力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支柱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在加大广东送电的同时计划满足华东、华中用电需求。这一战略的提出为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以能源为枢纽达成战略合作提供契机,提高长江流域的整体性。

长江下游地区受区位及政策优势影响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快速发展中依然未缩短其上中游地区的发展差距,甚至差距越来越明显。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会影响劳动力的分布情况,劳动力市场会从不均衡开始向均衡过渡。刘易斯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可利用二元经济模型来解释,阐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乡转移、剩余劳动力等现象。刘易斯模型表示劳动力可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不会因制度存在明显限制。城市现代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相比要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这会对劳动力流向产生诱导。在上世纪末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对户籍、人口迁移的限制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劳动力流动规模也在逐年递增。结合长江流域现状可知,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海流进人口总数为299.2万人,其中长江流域各省市提供的流入人口占比86.45%;浙江净迁入外来人口有220.7 万人,其中长江流域各省市提供的流入人口占比87.89%;四川、安徽、江西的净迁出人口分别为640.2万人、409.6万人、324.7万人,迁往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人口占比分别为32.91%、70.35%、33.77%。

基于长期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是长期现象,下游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会增强其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吸纳,但劳动力流动依然存在。高技能劳动力会因国家重视中上游地区教育的开展而具有更大的供给规模,所以上下游的劳动力纽带始终存在。

旅游业在大量产业中被誉为朝阳产业,其存在投资规模小、效益回收周期短的特点。上游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存在很多未开发的原生态地区及民族文化地区,下游地区的人们长期处于城市喧嚣中渴望偶尔在宁静的氛围中度过一段时光,所以上游地区开发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受众群体。同时,下游地区为上中游地区提供了解世界的窗口,例如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为人们展现了国际都市的繁荣。四川省在2010年,当地旅行社接待的长江流域其他省市游客达1301288人次: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及上游地区分别有604970人次、141417人次、554901人次,下游地区中上海市占有326103人次,散客数据尚未计算在内。由此可知,长江流域各地区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并且上中下游旅游业已形成完善的合作体系。长江流域地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距,所以要通过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长江文化,这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为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推进山水人城和谐发展。一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构建健全的不可移动文化保护机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和社会参与,提升系统长江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二是构建传统文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利用。充分调动文物与历史文化的活力,走出博物馆与书本,进入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长江生态文化,培植为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发展生态产品。三是将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特色进行整合。坚决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的做法,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对待城市和乡村的古城、古墟、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和传统村落,注重延续城市、乡村历史文脉,为当地特色赋予活力,在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村落改造与建设中要采取“绣花”“织补”等措施,尽量保留原貌,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保留城市和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因势利导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把长江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城乡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中,着力打造富有长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旅产业高地。


关键词: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